如何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云南代表讲述家乡变迁,积极建言献策
开屏新闻2024-03-11 09:28

(供网端)怒江村寨老姆登:民族团结进步示(30168123)-20240311092633.jpg

老姆登村打响“民族牌”、唱响“团结歌”,以旅游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刘宇丹 摄

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云南广大乡村地区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全国两会期间,3位来自云南的全国人大代表,分享各自家乡的生活变迁,共同描绘美好生活的未来奋斗之路。

分割线

郁伍林代表

走出非遗与农文旅融合的致富路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怒江州福贡县匹河乡老姆登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的生活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得小时候,连温饱都成问题。如今,我们都搬进了新房子,成为这场变迁的经历者和见证者,更是其中的受益者。”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郁伍林说。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里成立了非遗展演队,还有不少村民开起了民宿,“经过这些年的积极探索,我们走出了一条非遗与农业、文旅融合的致富路子。”郁伍林说,过去,村民主要依靠务农为生,农作物和家禽需长途跋涉数小时到乡镇去卖。为了谋生,许多村民不得不离开家乡,老人和孩子则留在家中。

“现在,大家不用再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我们还提供歌舞表演,参与者包括老艺人、年轻人和小孩。村民白天务农,晚上参与非遗表演,以此增加收入。”郁伍林说,旅游业的发展解决了当地许多人的就业问题,老姆登村现在已有40多家由当地居民经营的农家乐、10多家出售土特产和茶叶的店铺。当地的农特产品也因为旅游业的带动逐渐被更多人知晓。

郁伍林认为,交通是制约怒江地方发展的关键因素。完善交通设施,不仅能降低农产品的运输成本,还能助力旅游业发展。他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加大对怒江州高速公路、铁路、航空运输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力度,为当地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分割线

王陆芬代表

用“针”功夫编织幸福美满生活

“这几年,我们的家乡变化可大了,大家的生活也越过越好。”全国人大代表、文山州砚山县纸艺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砚山县华韵手工刺绣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陆芬说。

2014年,王陆芬带着16位绣娘成立了砚山县纸艺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启了创业之路。10年来,合作社已经从最初的17人发展到现在1600多人,年销售额达到了600余万元。“有人带头做,后面就有人跟着学,慢慢地就把大家都带动起来了。”王陆芬说,“以前,很多绣娘靠种地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加入合作社当起了专业绣娘之后,手艺好又勤快的话,一年下来能增收一两万元到三四万元。”

在合作社中,绣娘们的年龄从40岁到80多岁不等。这些绣娘中,既有留守家乡的老人,也有在家照看孩子的家庭主妇。对于她们而言,相较于户外劳作,在家中做刺绣的工作要相对轻松,且能更好地兼顾家庭。王陆芬说:“有了这门手艺,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增加收入,都十分有干劲,对生活也充满了动力和希望。”

在成立合作社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开拓市场,王陆芬和团队又创建了砚山县华韵手工刺绣有限公司。目前,已形成了“公司+订单+合作社+绣娘”的销售模式,合作社的业务范围也从单一的彝族刺绣扩展到了壮族刺绣、苗族刺绣等多种民族工艺。

王陆芬作为彝族刺绣省级非遗传承人,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之后,经过深入调研,将群众的心声和关切带到了全国两会。她提出,云南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秀丽的自然风光,还与当地风土人情的深入体验密切相关。近年来,云南利用资源优势,不断发展旅游业,并在发展中融入非遗文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体验项目。然而,由于大多数非遗项目以家庭传承为主,非遗保护和传承体系不完善,旅游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这些因素限制了“旅游+非遗”深度融合的实现。为此,她建议相关部门制定具体措施,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增强对非遗传承项目产业化发展的投入,并在项目审批、资金保障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促进非遗项目的规范化和市场化发展。同时,鼓励各大景区与当地的非遗传承项目合作,将非遗项目作为景区的主要展示内容,推动非遗传承人进入社区、企业、学校等,以此提升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分割线

杨春兰代表

一杯酸茶喝出甘甜生活

德昂族的生活中,事事都离不开茶:提亲时,会准备“提亲茶”;当两户人家发生矛盾后,会准备“道歉茶”作为和解的礼物。全国人大代表、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州级传承人杨春兰的家乡,在德宏州芒市三台山乡出冬瓜村——一个传统的德昂族村落。

“藏在深闺人不识,微酸微苦味甘甜。”这就是德昂族的酸茶,因独特的发酵制作工艺,使这款茶具有浓郁的“酸香”风味。

出冬瓜村依山而建,风景秀丽,但也正因为被群山环绕,阻碍了村子的发展。“以前交通不方便的时候,再好的产品也只能留在村里。”杨春兰说,那时候村民制作的酸茶几乎都是自家喝。慢慢地,村里制作酸茶的人逐渐减少,这门技艺一度濒临失传的边缘,所幸她的父亲杨腊三还在坚守着这门技艺。在父亲的熏陶下,从小耳濡目染的杨春兰走上了酸茶制作之路。

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这个古老的德昂族村落正焕发出新的生机。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村里品茶、体验德昂酸茶的制作过程。现在,村里有半数以上的村民能制作酸茶。2014年,杨春兰带头成立的龙阳德昂茶专业合作社,吸引了10多户村民加入,去年,销售额已达到20万元。

“很多游客不仅是为了品饮我们的酸茶,更是为了体验德昂族的文化。”杨春兰说。如今,村里已经打造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依托乡村旅游的发展,许多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杨春兰还想再加把劲,让德昂酸茶的发展更加产业化和规模化,带着村民共同致富。然而,受限于人才短缺、资金不足等因素,德昂酸茶的制作技艺并未得到充分传承、开发和有效利用。

两会期间,杨春兰提出了《支持发展德昂族酸茶产业的建议》,希望能够增加项目和资金的支持,引入企业参与销售,扩大销售渠道,并加强对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让德昂族酸茶产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希望掌握酸茶制作技艺的年轻人能有机会多出去走走看看,通过创新,让传统技艺和现代理念能够有更好的结合。”杨春兰说。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林舒佳 孙琴霞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刘自学

主编 何晓宇

终审 编委 李荣

专题更多>
党纪学习教育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