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到银行存10万被来源”缘何引争议
开屏新闻2024-01-09 20:21

据澎湃新闻报道,日前,一女子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近期到银行存款的经历,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她在发布的内容中提到家中存放了10万元,想到银行办理存入业务,但在她将钱交给银行工作人员时,却被询问“这钱是从哪里来的?”这位女士表示之前存钱从未遇到此类情况,认为资金信息属于个人隐私,银行无权了解。随后,工作人员也作出回应,称这是公司规定,客户存钱超过1万元现金就要询问资金来源。

此事引发了巨大的争议,相关话题也迅速冲上了热搜第一,足见其关注度之高。对此,网友的反馈也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一部分网友认为,银行有侵犯个人隐私之嫌。并且银行作为金融服务机构,询问用户的资金来源,对用户来说也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体验,让人感到不适,一名有过类似遭遇的网友说,“像审犯人”。但也有别一部分网友认为,这是正常的操作流程,此举是为了“保护你的资金安全,都是为你好,你咋不还领情呢?”

女子到银行存10万元现金被问钱的来源,柜员行为属侵犯隐私还是职责所在?究竟有没有相关规定?最近一期的央视《新闻+》节目,给出权威的回答。律师表示,对于银行柜员可以核实客户的信息范围,可以溯源至2022年1月份央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联合发布的《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该《办法》第十条有明确规定,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的,应当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

按照该《管理办法》,银行询问用户资金来源的做法当无异议。但问题在于,2022年2月21号时,央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再次发布公告,称因技术原因暂缓实施该《办法》,相关业务按原规定办理,而原规定并没有对此类客户资金来源及用途的具体要求。以此事来说,银行工作人员询问用户的资金来源并非没有政策依据,但这个依据并没有正式生效。之所以闹出这个乌龙,要以是银行信息滞后,要么就是自定“家规”。

从相关政策的变化过程来看,也说明央行等金融管理部门在保护个人隐私和公共利益之间进行了反复的权衡。资金信息属于个人隐私,理应受到法律保护。但与此同时,询问客户这些资金信息,进行客户的尽职调查,有助于提高反洗钱的效率,预和打击犯罪,维护金融安全。两者如何取舍,理应进行综合考量。

无论是个人隐私,还是公共利益,都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公民个人不能以个人隐私为由,拒绝履行维护公共安全的社会责任。而金融机构也不能将所谓的公共利益凌驾于个人隐私之上,以公共利益的名义对个人隐私予取予夺。特定情况下,个人隐私可以让渡,但不能过于随意地让渡,必须遵循合法且必要的原则。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了解客户的资金信息有其必要性,但这种必要性针对的不是所有客户,而是一小部分特定客户,标准取决于客户的风险等级,风险等级越高,银行需要了解的信息就越多。如果银行内部没有掌握确切的客户风险等级,就随意向客户询问题资金来源等问题,不仅有侵犯隐私权之嫌,也不利于打击犯罪,保护资金安全。

 

开屏新闻首席评论员  吴龙贵

一审  熊波

责任编辑  李强

责任校对  周明佳

主编  熊波

终审  编委  李荣


专题更多>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携手南博,遇见美好——第8届中国-南亚博览会党纪学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宁静山城 蒗漫彝乡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