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专家谈:碳达峰碳中和的云南路径与实践
开屏新闻2023-11-26 22:41

近日,在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开展的“彩云英才荟”第五场院士(高端人才)沙龙暨相关引才引智项目签约活动上,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研究院)投资研究所负责人陈异晖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的云南路径与实践”,从全球变暖进而对中国的影响,分享了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及中国的战略决策,详解了云南在双碳方面的优势、云南省二氧化碳排放的情况及《云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


气候变化是科学事实

 “气候变化是科学事实,地质史上长周期的地球温度变化不能解释近两三百年人类活动引起的短周期气候变化现象。”陈异晖介绍,过去100年来,地球正在经历着一次显著的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并且过去十年(2010-2019年)是有史以来最热的10年。气候变化的速度与强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成为当今影响最为深远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

而温度升高,毫无例外波及到了世界各国。就中国而言,中国各地平均气温的上升速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种趋势很可 能会持续下去。从1909年到2011年,中国各地的平均气温上升 0.9到1.5摄氏度之间。在中国的不同地区,降水所遭受的影响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在本世纪,中国的降水总量可能增加2%至5%。但随着温度升高,蒸发量也会增加,这可能意味着土壤和河道中保持的水会减少。气候变化将导致生长季节提早并缩短,病虫害增加,以及风险升 高。中国属于世界上的海平面上升幅度比较高的地区,而这样的趋势有可能延续下去。从1980年到2012年,中国近海海平面每年平 均升高2.9毫米,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未来30年,上海滨临的东 海海平面可能会升高7.5到14.5厘米。

DSC_3552.jpg

因此,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各类威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世界各国也开启了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气候变暖与全球工业化进程是其中的因素之一。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一次能源消费仍处于增长趋势中。因此,碳排放也仍处于增长阶段。与欧盟和日本相比,中国从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只有30年的时间,因此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虽然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却充分彰显了大国风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南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自己多年来对生态环境的研究、实践,陈异晖院长认为云南要达成双碳目标有很好的地域优势和区位优势。云南绿色能源可开发潜力大,已开发的绿色能源有四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云南的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到65.04%,森林蓄积量增加到20.67亿立方米,位居全国前列。依托绿色资源能源优势,云南可以深入推动高原特色农业绿色化发展,“绿色食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大幅提升。可以不断延伸产业链,推动绿色能源和绿色制造融合发展,加快打造中国绿色铝行业、光伏之都。另外,云南还是提升服务业绿色水平、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保健康养、文化体验等大健康产业。

《云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内容显示:到2025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大幅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不断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为实现碳达峰创造有利条件。到203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力争与全国同步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大幅提升,城乡扩绿增汇领先全国,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DSC_3537.jpg

分享会上,陈院长以一组数据说明了云南省能源消费情况:2020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为12981.94万吨标煤,比2005年增长了115%;2020年,二产能源消费占全省总量70%,其中工业能源消费量占比67.9%。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逐步减少,2020年,一次电消费占比升至44.74%。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约46%,远高于全国15.9%的平均水平(2020)。

从云南省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全省2005-2020年碳强度呈持续下降态势,单位GDP碳排放量从2005年的3.32万吨二氧化碳/万元下降到2020年的1.18万吨二氧化碳/万元。

陈异晖说,以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分领域调研,工业、能源、交通是云南省碳排放的三大主要领域,但与全国各省碳排放强度和总量水平相比,云南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此,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给出了云南省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路线图。能源领域2025年达峰,可实施能源“双控”、严控煤炭消费总量、加强电能替代、绿色电源建设、                                        火电转型升级、智能电网建设等。工业领域2029年达峰,如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业节能和能效提升、优化工业用能结构、推动重点行业如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碳达峰等。建筑定2027年达峰,交通领域2033年达峰,居民生活和服务业、农业领域2030年达峰等等。

各重点领域双碳实施目标

2021年全国低碳日,云南省100家企业签署了《降碳承诺书》。在各重点领域细化了达成双碳目标的内容和具体实施办法。

在工业领域,提出了推动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推动重点企业碳达峰碳中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钢铁行业严控粗钢产能、提高能效、用能结构,建材行业严控水泥熟料产能、提能效、用能结构,有色行业控制铝硅产能、提能效、用能结构,化工行业石化产业“稳油强化”。另外,鼓励一些企业率先达峰中和,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施绿色制造,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如生物医药、新材料等。

能源领域的提出了一基地三示范区一枢纽,即国家清洁能源基地、新型电力系统先行示范区、能源碳达峰示范区、绿色能源和绿色制造融合发展示范区、区域国际绿色能源枢纽。制定了能源保障支撑碳达峰九大任务:实现绿色低碳能源的坚强供给、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减少能源生产及加工行业碳足迹、科学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注重能源需求侧改革、推动用能重点行业节能增效、加强能源领域的低碳科技创新、优化能源电力要素市场综合配置、推进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延伸。交通领域则在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广低碳交通工具、积极引导低碳出行三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陈异晖还分享了在城乡建设领域达成双碳目标的建议。他提出城乡建设低碳转型上,倡导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理念,建设海绵城市;发展装配式建筑,县城绿色低碳建设

结合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另外,可以发展低碳绿色建筑,如推动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绿色建筑,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材,推进城镇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建设绿色农房等。同时优化建筑用能结构,严格执行新建筑至少采用一种可再生能源,并优先选用太阳能技术的推广政策,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等。

DSC_3532.jpg

巩固生态系统固碳增汇能力

碳汇是整个生态系统中能涵盖和吸纳二氧化碳的数量,碳源则是指碳排放的数量。自然界中,碳源主要是海洋、土壤、岩石与生物体。另外,工业生产、生活等都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也是主要的碳排放源。这些碳有一部分累积在大气圈中,使得温室气体浓度升高,打破了大气圈原有的热平衡,影响了全球气候。而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汇能力则是实现碳中和的两个重要途径。

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除了从根本上减少碳排放源,还需要积极增加碳吸收汇,以达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实现碳中和目标。陈异晖针对碳汇领域也作了详细分享。

他认为,巩固生态系统碳汇、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推进农业农村固碳是碳汇领域要做的重要工作。巩固生态系统碳汇应稳定现有森林、草原、湿地、土壤、岩溶等固碳作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生态空间占用,减少因森林草原火灾、病虫害等导致的碳排放;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则可以实施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持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快退化草原修复,加强云南大山包、拉市海、碧塔海等重要湿地保护;固碳战略是一项兜底技术,发展低碳绿色循环农业,推进农光互补等低碳农业模式,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提升土壤有机碳储量,研发应用增汇型农业技术也应是推进农业农村固碳的应有之义。

云南省森林总碳储量(不含土壤碳储量) 1017.73×106t,碳汇资源丰富,碳汇资产资本化实施是一个很好的策略。陈异晖提出,在这个方面,巩固生态系统固碳增汇能力,促进碳汇资源供给——统筹推进碳汇管理和开发,实现碳汇资源资产化——开展多元化“碳汇+”运营,实现碳汇资产资本化,通过这三个路径和相关措施进行具体实施,或许是云南碳汇资本化实践的一个方向。

陈异晖介绍,云南自2019年参与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履约期(2019-2020年),云南省共有19家发电行业企业纳入全国碳市场配额管理,全省发电企业碳配额总体不足。第二履约期(2021-2022年逐年履约),配额分配方案更为紧缩,云南省发电行业企业配额缺口进一步增大,目前组织企业开展配额预支,申报个性化纾困方案应对履约压力。云南省现有电解铝合规产能指标826万吨,云南省生态环境厅作为有色金属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专项研究参加单位之一,积极争取云南电解铝行业通过参与全国碳市场配额交易,进一步发挥云南省绿色电力优势,实现配额盈余。云南省持续推进八大行业重点碳排放企业年度温室气体排放和报告,已组织完成2016—2021年8大行业200余家重点碳排放企业的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及核查。

他还提出了在科技领域实施双碳的建议和措施,如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开屏新闻记者  邓建华   摄影摄像  记者  周明佳  杜帆

一审  杨茜

责任编辑   胡巍

责任校对   吴龙贵

主编  杨茜

终审  编委  李荣  

专题更多>
党纪学习教育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