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树冠精灵:时隔十五年,云南哀牢山西黑冠长臂猿又有新发现
开屏新闻2023-11-08 12:10

时隔15年,一项调查又在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行。调查的对象是西黑冠长臂猿(Nomascus concolor),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IUCN红色名录和《中国生物物红色名录》中,西黑冠长臂猿都被评估为极度濒危物种。

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西黑冠长臂猿的重要分布区。2005年时,调查确认哀牢山楚雄州辖区分布有西黑冠长臂猿39群约195只。时间过去了15年,西黑冠长臂猿种群现有多少、种群数量与分布范围又有何变化?及时掌握这些情况,将对西黑冠长臂猿这个森林生态系统关键种保护及属地林草部门、保护区管护机构制定针对性保护规划和措施至关重要。


图片4.png

西黑冠长臂猿(通讯员 唐云摄

现状堪忧

据中科院昆明动物研所研究员蒋志龙介绍,西黑冠长臂猿(Nomascus concolor)隶属于灵长目(Primates)、长臂猿科(Hylobatidae)、冠长臂猿属(Nomascus),分布于云南中部、西部和南部,越南北部,老挝西北部,是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的一种小型类人猿。西黑冠长臂猿被分为 4 个亚种,指名亚种(N. concolor concolor)—现分布于云南中部哀牢山区和南部金平、越南北部等地;老挝亚种(N. concolor lu)—分布于老挝西北部;景东亚种(N. concolor jingdongensis)—分布于滇中无量山区;滇西亚种(N. concolor furvogaster)—现见于滇西临沧市永德大雪山、镇康老君山雪竹林大山,大理州云龙县志奔山;尽管后两亚种的地位有疑问。

图片5.png

西黑冠长臂猿(通讯员 唐云摄)

西黑冠长臂猿西黑冠长臂猿体型中等,体重 7~10kg,体长 400~550mm,前肢明显长于后肢,无尾。毛被短而厚密;成年个体毛色性二型,成年雄性通体黑色,头顶有短而直立的冠状簇毛;成年雌性灰黄、棕黄或橙黄色,头顶有棱形或多角形黑褐色冠斑,胸腹部黑色;幼体刚出生时雌雄性均为淡黄色,在 1 岁左右逐渐变成黑色,雄性一直保持黑色至成年,雌性在近性成熟时毛色再次发生改变,大部体毛由黑色逐渐变成灰黄、棕黄或橙黄色。

由于活动于树冠上层,极少下地,西黑冠长臂猿被称为“树冠精灵”。

西黑冠长臂猿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关键种,保护了西黑冠长臂猿就像撑开了一把保护伞,也保护了与其同域栖息的其他野生动物。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部《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所有长臂猿均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尽管在部分地区可能还存在猎杀行为。在IUCN红色名录和《中国生物物红色名录》中,西黑冠长臂猿均被评估为极度濒危物种。

图片3.png

西黑冠长臂猿(通讯员 唐云摄)

为保护好西黑冠长臂猿及其栖息地,自1980年代以来,我国已在西黑长臂猿分布区建立了一系列以西黑冠长臂猿或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如:无量山、哀牢山、黄连山、分水岭、永德大雪山、南滚河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及新平哀牢山县级自然保护区,虽然该物种主要栖息地多数已被设立为自然保护区,但是其栖息地片段化、种群隔离使该物种不同区域内形成极小种群,对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延续带来威胁。在近年来的调查中,不断有极小种群被发现,这意味着还有更多小种群有待调查、发现。同时,由于缺乏充分监测与有效的保护管理,小种群已趋于灭绝。

保护行动

自2020年开始,通过阿拉善SEE基金会资助,蒋学龙教授为项目负责人开始了2020年07月至2021年06月期间的西黑冠长臂猿极小种群监测与保护。蒋学龙于 2020 年 11 月 21-23 日、12 月 26-31 日和 2021 年 1 月 5-10 日分别在楚雄双柏平河、普洱宁洱梅子乡和永德大雪山对保护区/林业工作人员、监测人员进行了室内专业知识、室外实际调查监测方法和技能培训。

8.png

野外调查培训

为实现项目目标,并考虑现有西黑冠长臂猿极小种群实际及项目支持力度与可实施情况,项目优先选择永德大雪山、南华大中山、宁洱梅子乡3个极小种群作为首批监测对象,对极小种群群体与分布调查、监测:通过系统、规范调查,弄清楚每一极小种群中现有西黑冠长臂猿群体和个体数量,明确每一群体的分布点和范围;在此基础上,通过年周期(每月一次、每次8天)监测,记录长臂猿群体群体数、群体大小与组成(成年雌雄个体、亚成年个体、青少年个体、幼体的数量),标示长臂猿群体鸣叫地点、活动地点(GPS位点);同时记录长臂猿活动范围内人类干扰(类型、强度)情况。之后,依据西黑冠长臂猿习性和特点及各极小种群的实际,从群体、个体水平,记录各极小种群的群体特征,建立西黑冠长臂猿极小种群动态监测规范和体系。

在实施监测和建立动态监测和体系的同时,专家们还对长臂猿巡护与监测人员进行了培训。与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合作,每个地点招聘并培训2名长臂猿巡护和监测人员,从长臂猿基本知识、监测要求和规范,对巡护、监测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最终达到可独立进行科学、规范、系统记录并可供专业人员分析的极小种群监测数据,建立一支长臂猿长期监测队伍。

监测成果

十五年过去了,大家的努力又有了什么新的成果呢?据蒋志龙教授介绍,本次调查表明,哀牢山楚雄州辖区现有西黑冠长臂猿61群,另有14只独猿,群体数较前次调查增加了56.4%,主要分布在辖区东南区域 (双柏县片区与楚雄市片区南部),而在西北区域较少。其中双柏县片区43群,另有8只独猿;楚雄市片区18群,另有6只独猿;南华县片区访问调查分布点未能在实地调查及后续监测调查中得到证实。50群和14只独猿分布于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1群分布于保护区外围的国有林区域 (图4)。调查显示,处于边缘分布群体有濒于消失的趋势。

图片7.png

野外调查

此次调查研究再次说明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哀牢山和无量山地区不仅种群稳定,而且数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突显出哀牢山和无量山在西黑冠长臂猿保护中极为重要的地位。但处于边缘或隔离分布的极小种群是哀牢山楚雄州辖区长臂猿保护面临的最大挑战。

针对哀牢山楚雄州辖区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与分布现状以及面临的主要威胁,对该地区西黑冠长臂猿保护提出了开展种群与分布动态监测、隔离和边缘分布猿群及其栖息地巡护监测和保护、栖息地调查与评价、对自然保护区外长臂猿进行托管保护与管理的建议。

图片8.png

野外调查

目前,西黑冠长臂猿极小种群动态监测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制度。通过与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现已对永德大雪山自然保护区3个群体另1独猿分别建立长期监测机制,每月1次、每次6天,记录长臂猿鸣叫(时间、时长、地点、特征),跟踪观察记录长臂猿群体大小与组成、毛色特征及变化、基本行为活动等。在南华大中山和宁洱梅子乡摆尾箐、小芦箐由当地护林员持续监听西黑冠长臂猿的鸣叫,一旦监听到长臂猿鸣叫,将加大调查监测力度,掌握两地的西黑冠长臂猿极小种群的现状。

在对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管护局片区西黑冠长臂猿群体数量与分布调查的基础上,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协助管护局筛选出两个具有重要科研和保护价值的西黑冠长臂猿长期监测点(各有3个群体):岔河监测点、平河监测点,现阶段首先开展西黑冠长臂猿习惯化工作,然后进行种群动态、行为生态的长期监测。

保护建议

当然,蒋志龙和相关专家也建议,仍需要开展西黑冠长臂猿极小种群全面调查。现有调查结果显示,云南尽管是西黑冠长臂猿的主要分布区,且有约 90%的种群分布于云南,但依然存在多个极小种群,除本项目调查的 3 个极小种群外,还存在有云龙漕涧、镇康雪竹林大山、金平芭蕉河等极小种群,更为严重的是其种群数量和分布现状基本不清,亦无任何巡护监测与保护措施,相关极小种群存在很高灭绝风险。因此,为保障西黑冠长臂猿极小种群能够持续繁衍生存,建议对西黑冠长臂猿所极小种群进行调查,掌握其种群与分布现状,制定出针对的巡护监测与保护措施。

加强西黑冠长臂猿极小种群栖息地保护与管理。现有调查数据表明,西黑冠长臂猿极小多分布于已有保护地之外,如云龙漕涧、金平芭蕉河,但是即便是在自然保护区内,如南华大中山位于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镇康雪竹林大山位于镇康南捧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内,西黑冠长臂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和破坏,其中特别是放牧所产生的过度干扰,严重影响着其栖息地更新。因此,建议在有西黑冠长臂猿分布的栖息地,加强人为干扰的管控,有效减少牛羊等牲畜进入林区,促进栖息地森林植被的恢复与更新。

加强保护小区的建设。现有西黑冠长臂猿极小种群分布点多不属于任何保护地,亦远离现有保护地,缺乏保护与管理的法律地位,尽管这些地区被划入生态公益林,但对于西黑冠长臂猿及其栖息地而言,必要的管护还很缺乏。因此,在极小种群与分布调查基础上,据实际情况,规划一定区域作为西黑冠长臂猿极小种群的保护小区,做到管护有法可依。

加强巡护监测和宣传教育。针对西黑冠长臂猿习性及其极小种群特点,开展西黑冠长臂猿保护宣传教育,使当地群众充分认识到西黑冠长臂猿保护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潜在灭绝风险。加强当地护林员巡护监测培训,提高其对西黑冠长臂猿极小种群的认识与巡护监测能力,掌握西黑冠长臂猿极小种群动态与存在威胁因子,为长臂猿有效保护提供依据。

开展西黑冠长臂猿极小种群科学研究。西黑冠长臂猿何以成为极小种群?而一些极小种群也是近年才被发现,它们又是怎样得以残存?其中特别是云龙漕涧极小种群于 2019 的发现,这是自上世纪 60 年代在这一区域的再次发现,尽管现知其种群数量很小,但它们确实在此一直生存,期间并未有专门保护与管理措施。宁洱梅子乡西黑冠长臂猿极小种群的新发现,同样揭示它们在未有保护与管护的情况下生存。因此,有必要以这些极小种群为研究对象,开展种群生态、种群动态、行为生态及其与环境适应研究,同时开展当地群众野生动物保护传统意识与观念的挖掘,为西黑冠长臂猿极小种群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开屏新闻记者  邓建华  图为供图

一审  熊波

责任编辑  胡巍

责任校对   吴龙贵

主编  熊波

终审  编委  李荣

专题更多>
党纪学习教育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