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上午,15次参加高考的唐尚珺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视频称,他被华中师范大学退档,退档原因为专业已录满,接下去将参加补录。对于被退档,唐尚珺在视频中显得很无奈,他表示,今年报考了华中师范大学的物理和化学两个专业,由于其他专业并非师范类专业,也不适合自己,就没有选择服从调剂。
今年34岁的唐尚珺被称为“高考钉子户”,从2009年起,他连续15年参加高考,曾被西南政法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广西大学等高校录取,但由于执着“清华梦”,他均未就读,而是一次次选择复读。今年,不知是他本人无力再搏,还是舆论的热议让人醒悟,他终于决定停止追梦的脚步,先上一所大学再说。但即便是这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看起来也并不容易实现,“退档”对于此前自信满满的唐尚珺来说,无疑是一个相当沉重的打击。
摆在唐尚珺面前的,或许是人生规划的再一次让步,要么补录,争取上到心仪的学校,但专业可能并不适合自己,要么选择本科第二批次的招录,但学校和专业都只能听天由命。除此之外,也就是只能再走复读的老路。但正如唐尚珺所言,“就算我想再复读重考,估计也没学校收了”,已经34岁的唐尚珺,真的还有心力再战高考,或者说,即便再次复读,他的结果会更好吗?
“高考总分史上最强”的唐尚珺,是高考制度下的一个非典型样本。一方面,他是高考制度的受益者,出生广西小山村的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在高考中游刃有余,一次次被名校录取,拥有了改变人生的机会。但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机会太多,让他认为未来有无限可能,“下一个更好”,一次次错失了对许多同龄人来说梦寐以求的机会,以至于人生之路越走越窄,甚至陷入了某种困局。在清华梦下,他可能上任何一所大学,都会觉得是一种遗憾。
人有梦想,是好事,为了梦想而执着追求,也很令人钦佩。但梦想毕竟不是电影里的爱情桥段,随随便便就可以加上“一万年”的期限。在时间与梦想之间,应该有一个理性的权衡,不能让梦想主导甚至控制生活本身,这不仅本末倒置,而且将付出巨大的沉没成本。唐尚珺之所以选择师范类专业,并且拒绝调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以他的年龄,除了当老师,适合他的职业已经不多了。
人生能有几个15年?唐尚珺积累了最丰富的高考经验,却错过了沿途无数的精彩。其实退一步想想,就算今年唐尚珺得偿所愿考上清华,又如何?高考不过是人成年后的第一个人生起点,它固然重要,但决不是生活的全部。你花15年的时间一次次重回起点,最好的结果不过是领先一个身位,但同龄人早已进入了人生的下一个赛道。为了一个阶段性目标赌上全部,早就注定了失败。
现行高考制度对于复读没有次数规定。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制度漏洞,应该及时加以修改,对不限次数的复读进行制度层面的禁止,防止下一次唐尚珺的出现。于个人而言,用人生最好的15年时间,不断地重复地做一件没有创造力的事情,虽然勇气可嘉,但毫无意义,也是对个人能力的一种挥霍。唐尚珺当然可以重新开始,甚至做出一番事业,但相比失去的15年,他的职业前景和事业空间无疑要大得多。
对社会而言,不限次数的复读也影响了高考严肃性和公平性。一次、两次复读,体现的是高考的人性化,给于发挥失常的考生纠错的机会。不限次数的话对其他考生,就是非常不公平的,大家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唐尚珺每次被录取又退学,也影响了高校的招录工作,浪费了公共资源。
最后想说的是对于家庭的影响。应该说唐尚珺的父母非常了不起,无怨无悔地支持儿子的清华梦,直到30多岁还在供养他。但我们知道,唐尚珺来自广西农村,家境贫寒,“高考钉子户”的背后,是一个家庭无比艰辛的付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资责无旁贷,但这并不意味着子女可以对父母进行无止境的索取和透支。
开屏新闻首席评论员 吴龙贵
一审 邓建华
责任编辑 胡巍
责任校对 周明佳
主编 邓建华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