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在云南系列报道之四|个人如何参与“双碳”?
开屏新闻2023-01-09 12:56


温室效应与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该从个人做起,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进行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绿色技术的创新发展,这需要巨大的投资,所以这仅仅依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在“双碳”目标下,政府要构建一个机制,把市场、社会、企业和政府的力量相结合,鼓励企业、个人参与碳排放市场的交易。

2022年5月,昆明有人在银行开设了两个账户:一个账户里存的是钱,另一个账户里存的是碳减排量。这是碳减排在金融行业的具体实践。

目前,全国部分银行面对个人用户推出了个人碳账户的内测版,公开邀请千名用户参与测试体验。那么,什么是个人碳账户?就个人而言,我们是否能在生活中碳减排实践的同时,让个人职业选择也从中获益呢?

个人碳账户有什么用?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副教授韩秀云,曾在“韩秀云说经济”视频栏目中谈到个人碳账户的定义:它是在用户授权后,自动采集的个人在不同节能减排场景下的低碳行为的数据。比如,乘坐了公共交通工具、在网上进行了生活缴费、二手物品的回收、对大自然的爱护等,用户可以实时记录与查询个人的碳减排数据。

35e44054083cdbc6ea24c2d083ed25a.jpg

绿水清山就是“金山银山”

个人碳账户有什么用呢?韩秀云说,从小处上看,银行会在碳账户中植入激励机制,对不同的节能减排场景进行核算,为用户按减排行为打分,按分数享受“碳账户”专属的一系列金融激励优惠政策,如分期付款的福利、支付优惠、礼品兑换等权益。另外,银行鼓励用户把生活场景和缴费功能绑定在该银行,这样零散的资金不断整合,用户与银行的黏性就不断增强,银行不仅能够增加流动资金,还能开展其他营销业务。从大处上讲,我们日常购物时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节约用电等行为,对碳排放贡献并不小。有数据指出,我国居民消费能耗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5%到50%,可见,个人碳账户倡导居民践行绿色生活,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至关重要。

践行低碳生活的奖励

北京大学(教育部中青年骨干学者)访学计划获得者、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副教授吴剑平说:“就个人而言就是要改变我们个人的消费习惯,养成绿色、低碳、节能的生活习惯,节能增效,尽量使用公共交通、节约用电、减少化石燃料的排放、减少耗电耗水。”

2022年,我国进行了国家层面“双碳”战略的建构,比如财政部和各大银行的加入,为“双碳”战略提供金融支持和财政支持,做好绿色资产的管理。有了绿色金融的支持,企业或个人在向银行贷款时,银行除了看现有的资产外,还会看碳资产,比如对环境保护是好还是坏,如果好就会给予力度较大的支持,低利率或高贷款,不好则相反。

据相关媒体报道,中国各地多家银行都在探索尝试建立碳账户体系,比如浙江省衢州市一家银行创新推出了“点碳成金贷”,根据个人绿色金融行为碳减排量,计算个人的碳积分。将客户分成了深绿、中绿、浅绿这三个等级,在授信的额度、贷款的期限、贷款利率、办理流程等方面提供特惠政策。

2021年,衢州有一位农户因购买农机需要向该行申请贷款30万元,按照以往的情况,他只能获得20万元年利率6%的贷款,通过他积累的一万多碳积分,在未增加任何资产证明的情况下,成功获得了30万元年利率5.7%的信用贷款。这位农户通过碳积分额度提升了50%,利率下调了0.3%,三年比同类客户减少利息支出2700元,这笔贷款也是国内首笔碳账户优惠贷款。

4751a5f65890c8ee30cde0948058415.jpg

优良的空气同样也可以变成”真金白银“

此外,还有深圳对碳积分进行免费停车的奖励,成都可以用碳积分抵消交通罚分等等,人们在各类场景中的减排行为被换算成银行账户中的积分,用来换取一定的权益,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已不是遥不可及。所以,韩秀云认为,个人碳账户正式上线,在为用户带来一些福利权益的同时,对于提升公众应对气候变化意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会进一步激励公众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在云南,建设银行为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联合北京绿色交易所打造个人低碳账户,建行云南省分行于2022年5月,在“建行生活”App正式上线了个人低碳账户应用。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该账户通过记录消费端个人碳足迹,将抽象的环保理念、低碳行为转换为可计量、可兑换的绿色积分,实现了对碳减排行为和效果的量化评价。目前已上线的低碳场景包括:ETC缴费、昆明地铁刷脸支付、步行计数、哈啰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类场景,以及建行线上渠道办理资金转账、生活缴费、金融理财、信用卡申办等无纸化低碳场景。

为倡导和鼓励大众积极参与低碳生活,现已实现建行个人低碳账户绿色积分在嘉华、佳禾、面包工坊等省内特色商户兑换权益,打通了从绿色行动、绿色积分到绿色权益的转换通道。

“双碳”人才的未来空间

韩秀云就“双碳”人才问题曾谈到,即使2022年就业市场有些冷淡,但有一个行业新发职位在第一季度就同比增长了四倍,而这个行业不缺政策、不缺资金,恰恰最缺人,这就是“双碳”行业。

自2020年9月,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相关从业人数在不断攀升。据媒体报道,近一年多,我国“双碳”人才的从业者,从最初的1万左右增长到10万人左右,预计到2025年从业人数将会达到50万至100万人,岗位需求剧增,职业薪酬也逐年上涨。据某招聘网站的统计,碳排放新发职位的企业招聘平均年薪从2019年的15.36万到2020年的18.53万,再到2021年的25.55万元,平稳增长。从长远看,“双碳”在我国是一条又长又宽的赛道,预计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我国总计将投入136万亿元。其中,传统高排放的行业,包括发电、建材、钢铁、化工、造纸等等,将是碳中和的主战场,另外,如金融、汽车、地产等行业,只要是涉及到排碳的,都需要碳排放管理。

93a3a23722891eb28c61ef604862c0f.jpg

未来,绿色大地、低碳生活将是人们的追求

可见,低碳材料研究员、碳积分核算、碳交易员、碳咨询工程师等,都是未来热门的职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双碳”人才的供不应求,一方面,“双碳”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之前各大院校都没有开设过相关的专业,人才供应滞后;另一方面,大量新职位从业门槛并不低。比如碳排放管理员,这个职位去年被人社部纳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成了18个新职业之一,工作内容包括监测、核算、筛查、交易、咨询,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一个独立的专业岗位。例如碳排放核查师,看似门槛不高,但需要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就要有跨领域的知识,要具备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人才月薪普遍在1.5万到3万之间,但也很难招到人。

目前,碳排放管理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靠企业自主培训或者社会培训。目前, 中国还没有有关碳排放管理员的从业资质考试。

总的来看,我国“双碳”人才队伍的建设目前还在初级阶段,短期内的供需失衡不可避免。对企业来说,现阶段可以考虑招聘一些相关专业比如热力动能、化工、林业、经济专业的人才自行培养,但从长期来看,理论知识必须跟上,这就需要各大院校尽快开设相关专业培养越来越多的“双碳”人才。

开屏新闻记者 邓建华  摄影摄像  记者  周明佳 

一审  邓建华

责任编辑  胡巍

责任校对   吴龙贵

主编   邓建华

终审   陈洁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2024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开屏新闻原创产品开屏学习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