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颈鹤之旅 生态美之路】200→2260!昭通大山包“鹤丁兴旺”之路
2023-04-21 19:41开屏·推荐阅读量

“黑颈鹤之旅 生态美之路”四省区联动报道

开栏的话

黑颈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国西部地区特有的野生动物。黑颈鹤每年3月中下旬迁徙到繁殖地,10月中下旬又南迁到越冬地,往返于云南、青海、甘肃、四川等地,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作为青藏高原湿地的“风向标”,黑颈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为展现各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让更多人关注黑颈鹤这一珍稀物种,西海都市报、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春城晚报(开屏新闻)、兰州晨报(奔流新闻)联动,推出“黑颈鹤之旅·生态美之路”特别报道,共同开启一场跟随高原精灵黑颈鹤的迁徙之旅。

夜栖小海坝的黑颈鹤-郑远见 摄.JPG

郑远见 摄

2260只黑颈鹤成群结队地在广袤的云贵高原湿地上聚集,尽情享受着护鹤员投送上来的美食,欢快地引吭高歌或翩翩起舞,再次创下黑颈鹤观测统计数量的历史最高值……

这是2022年11月27日云南省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出现的喜人一幕。

夜栖大海子的黑颈鹤-吴太平 摄.jpg

吴太平 摄

谁曾想,32年前,也就是大山包黑颈鹤保护区成立之前,当地的黑颈鹤数量仅有200多只。它们除了面临着气候恶劣、食物短缺等困难,还在“人鹤争食”矛盾中成为不受欢迎的“不速之客”,生存环境和家族兴旺遭遇内忧外患。

这群“鸟类熊猫”是如何走向“鹤丁兴旺”的?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进行了探秘。

分割线

——  矛盾 —— 

人鹤争食,生存堪忧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个冬季,一群一两百只的大型涉禽首次飞临平均海拔3100多米的昭通市昭阳区大山包镇,当地人把这群不知名的鸟儿称为“雁鹅”。

冰窟窿救鹤-郑远见 摄.jpg

郑远见 摄

1988年,通过各地鸟类专家和科考人士的实地调研,迅速解开了“雁鹅”的真实身份。它们的学名叫黑颈鹤,是世界上15种鹤中唯一生活在高原上的鹤类,也是我国特有的9种鹤类之一。黑颈鹤在全球的数量极为稀少,属世界珍稀濒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据大山包镇当地人回忆,这群“雁鹅”飞来越冬后,除了捕吃河、泽里的小鱼、泥鳅,还经常刨吃村民们种在地里的洋芋、燕麦、荞子等农作物,自然成为不受当地村民“欢迎”的“坏鸟儿”。此外,在每年10月底至次年4月,这群“雁鹅”赖着不走,与村民们玩起了“躲猫猫”,原本就是广种薄收的庄稼不时遭受着它们的破坏性掠食。在越演越烈的人鹤争食矛盾中,村民们对它们爱恨交织。

自由飞翔的黑颈鹤-吴太平 摄.JPG

吴太平 摄

此外,更让人忧心的是,大山包属典型的高寒山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由于燃料紧缺,一些村民到当地湿地挖海垡(一种腐殖沉积物)来做燃料,让一块块湿地“伤痕”累累,这也无意间“蚕食”着黑颈鹤赖以生存的家园,致使黑颈鹤和其他候鸟的生存出现困境。

分割线

—— 破局 —— 

专门管辖,护航鹤群

面对黑颈鹤的生存困境,大批环保人士、媒体呼吁救鸟,也让大山包这个几乎与世隔绝、人迹罕至的地方“火”了起来……

救助并环志放飞黑颈鹤-吴太平 摄.JPG

吴太平 摄

1990年,在国家和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下,大山包黑颈鹤市级自然保护区“破壳”建立,后期又进行立法保护,从此拉开了对大山包黑颈鹤种群数量和生态环境进行专门保护的大幕。一系列保护措施纷纷出台后得到有力实施,旨在保护黑颈鹤及其栖息地生态环境,保护好大山包这个长江中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

冰雪天气投食救助-吴太平 摄.JPG

吴太平 摄

2014年以来,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以鹤为本、攻坚克难、多措并举,先后采取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湿地生态效益服务功能补偿、村庄生态环境整治示范、黑颈鹤食物源基地建设、极端天气投食救助、伤病黑颈鹤救治、疫病防控、湿地保护与恢复、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管理能力提升、生态移民、生态环境监测与研究以及科教宣传等一系列湿地生态保护措施。

电线从高空“钻”入地下,划定保护区核心区,长期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每年建设免费食物源基地,安排护鹤员进行观测和投食,24小时野外巡护鸟类,受伤黑颈鹤救护站投入运行,持续开展鸟类环志研究,发放黑颈鹤保护宣传资料,劝阻违保护区违规进入者,打击各类违法行为……一切的一切,无不是为黑颈鹤在大山包安全越冬保驾护航,当中发生了许许多多爱鹤护鹤的暖心故事,成为媒体竞相“广而告之”的“猛料”。

分割线

——  保护 —— 

生态恢复,和谐共生

一组来自昭通大山包黑颈鹤管护局的数据,真实有力地记录和“再现”了大山包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和黑颈鹤保护的巨大成效:

通过不懈努力,

现已完成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补偿10000余亩;

修复退化草原1.5万亩;

直接对2200多户贫困群众实施生态补偿;

建成黑颈鹤食物源基地3750亩;

结合脱贫攻坚工作,

近8000名群众从保护区内迁出,减少对黑颈鹤越冬栖息地的人为干扰和破坏;

黑颈鹤种群数量逐年增加,

已由1990年的300多只增加到2022年的2260只,丰富了大山包湿地生物多样性,

现已成为全国黑颈鹤东部种群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越冬栖息地和迁徙中转站,

越冬黑颈鹤数量约占全球黑颈鹤数量的八分之一,

成为当地200多种鸟类繁衍生息的美好乐园。

随着黑颈鹤数量的逐年增加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大山包自然保护区也在不断提档升级:

1994年升格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3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4年入列国际重要湿地;

2005年被授予“中国黑颈鹤之乡”;

2011年获评“中国最美湿地”。

如今,在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们的爱鸟护鸟意识不断增强,湿地面积不断扩大,生态环境建设一路向好,黑颈鹤数量不断增加,人与动物更加共生共荣,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美好,生态和经济更加融合发展。

湿地恢复效果-郑远见 摄.jpg

郑远见 摄

可期的是,已发生美丽“蝶变”的大山包保护区并未就此停歇不前,它的建设和发展还在进一步提速提质中。采访中,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在上级各部门的领导下,着力聚焦生态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协调推进,巩固已取得的生态保护成果,积极探索湿地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途径,稳步提升大山包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切实筑牢大山包高原生态屏障,为黑颈鹤等野生动物营造更加美丽、安全、舒适的家园。”

分割线

——  助力 —— 

协会推动,鹤舞高原

在对黑颈鹤及其越冬栖息地的宣传保护中,昭通各方联动、多措并举、多点发力,营造了很好的舆论环境,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作为主管部门,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充分发挥职能职责,为黑颈鹤保驾护航。

在此,我们还要介绍护鹤工作中一支特别的队伍——昭通市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

昭通市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于1998年注册成立,协会成立之初,以保护“鸟类熊猫”黑颈鹤为主,后来逐步拓展为“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以弘扬绿色文化、倡导绿色文明、建设绿色家园、感受绿色时尚为发展方向,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为终极目标。

协会志愿者进行环保公益活动1.jpg

成立近24年以来,昭通市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一直践行职责使命,各种爱鹤护鹤行动掷地有声:编辑出版协会会刊《黑颈鹤》、文艺副刊《绿色风》、慈善副刊《爱之源》总第151期,出版“滇东北鹤文化”系列丛书共六辑,发表各类作品近500万字、图片上万张;创办“黑颈鹤保护协会门户网站(http://www.hjhbh.com,迄今访问量达250万人次;主办“黑颈鹤微信公众号共108期,发布信息600余条;在昭阳区大山包、永善县茂林镇及伍寨乡、巧家县马树镇和鲁甸县新街镇等黑颈鹤越冬栖息地,深入开展了“滇东北黑颈鹤及其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及宣传教育项目”,组织志愿者对黑颈鹤数量进行监测,撰写相关论文及考察报告;积极争取后获得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全球绿色资助基金、英国环境发展基金、世界自然基金会、世界自然(香港)基金会等国际环保组织对滇东北黑颈鹤保护工作的援助及支持。

协会环保公益活动2.jpg

该协会还整合资源、凝聚爱心,开展捐资助学、扶弱助残等活动,得到春城晚报-开屏新闻等媒体的报道。

近年来,该协会为西南地区珍稀禽类的保护做出了贡献,相关环保活动和先进事迹被多家媒体密切关注、跟踪报道,荣获2002中国十大杰出志愿服务集体、云南省优秀社会团体、全国先进民间组织、全国先进社会团体及2015全国志愿服务示范团队等荣誉。

协会志愿者进行环保公益活动.jpg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昭通市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等单位和当地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中,一只只从四川若尔盖繁殖地飞临昭通境内越冬栖息的黑颈鹤,必将在这场“双向奔赴”的故事中演绎出更多感人故事。

恢复后的湿地景观-郑远见 摄.jpg

郑远见 摄

不言而喻,这是黑颈鹤的幸运和福分,也是昭通市可歌可颂的特色和亮点!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申时勋 通讯员 吴太平 王兴鹏 郑远见 王远剑 摄影报道

一审 杨茜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何丹 

主编 何晓宇 

终审 编委 陈洁

点赞
点赞
只能在客服端上操作